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出席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时间:2025年06月18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040 字体:

2025年6月17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五院研究员杨宏等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微信图片_20250619093558.png


见面会上,杨宏分享了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情况。他介绍,中国空间站在轨安全稳定运行,航天员已是常态化在轨安全驻留。目前已经接纳了9个任务乘组的进驻,已经进行了6次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正在发挥它的国家太空实验室的职能,各项空间应用实验有序展开。“我们的团队正全力保障我们的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高效工作。后续,我们将研制并择机发射空间站扩展舱段,以不断提升我们中国空间站的能力,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Q1:如何看待这些年取得的发展成就?能不能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来谈一谈对“自立自强”这四个字有什么样的亲历故事和深切感受?对于咱们航天人来说,什么是航天人的奋斗精神?

杨宏:大家好,我结合我们空间站系统的研制,谈一谈我们对自立自强的感悟。


我们的团队立足国情,勇于创新,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方案。我们空间站系统经过全系统的努力拼搏,成功建成了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中国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了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


谈到航天人的奋斗精神,我理解奋斗精神,它的精髓是以国为重,矢志报国。老一代航天人创造了中国航天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到现在都深深记得,我的老总师,也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经常教导我们的有三句话,“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在我们每个设计师的手中,假如你是一名航天员,你敢不敢乘坐你自己设计的飞船上天?”这三句话,彰显了老一代航天人一丝不苟、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也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接续奋斗。我有责任,继承和弘扬老一代航天人身上的宝贵精神,带领青年团队把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Q2:我们提到中国载人航天,大家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稳,包括航天员出舱,包括航天员天地往返,以及空间站的在轨运行,这个“稳”是如何取得的?

杨宏:我的理解,“稳”字的背后实际上是技术创新、系统的科学管理、团结协作以及无数航天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的共同支撑。


还是拿空间站的研制为例子,空间站是由三个舱段组成的。大家看到模型可知,它们分别发射,这就意味着舱段独立飞行要稳,组装建造的过程要稳,组装建成以后形成的大组合体更要稳。所以,这里面的“稳”是有很多层含义的。


中国空间站组装建造过程中,是没有类似航天飞机的大型工具的,要在天上把空间站三个23吨级舱段陆续发射以后组装到一起,舱段转位过程还要安全稳定。舱段转位是由高动态的、复杂的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它涉及到了动力学、能源、测控通信、姿态稳定等等多学科深度的交叉融合,是一个高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点,就是这么重、23吨舱段的转位过程,在地面上没法做1:1的有重力条件下的完全试验。面对这个挑战,我们组成了攻关团队,集智攻关。经过严谨的多方案多轮论证,我们提出了一个在世界上首创的“自主交会对接+平面转位”的方案,然后经过了上千人次、上万次的仿真分析和地面试验。在轨任务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又用飞行数据来驱动地面的数字孪生系统进行伴飞,精准地控制每个高动态环节达到稳定。


我记得2022年11月3日,随着梦天实验舱在轨转位到位,我们空间站组合体的三舱“T”字型构型建造完成。经过数据的判读,整个转位过程完全符合我们的设计预期。


当前,空间站已经进入到了应用与发展阶段,我和我的团队的首要职责和使命,就是确保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高效工作。我们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来全天候保障我们空间站在轨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提供技术支持。


我理解,刚才您的问题的“稳”,实际上还有个“快”的意思,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空间站长期安全运行的稳定性。面对着长期安全运行的“稳”字,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不敢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Q3:中国空间站是一个空前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空间站系统的总设计师,能否请您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中国空间站在总体设计方面有哪些独到的智慧,您与您带领的团队参与和经历过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有没有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

杨宏:我还是从空间站系统的技术层面谈一点我自己的一些认识。


正如您所说,空间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载人航天器,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我国自主研制的优势,坚持系统科学的思想,独立自主的实施总体一体化顶层设计和研制。我想从几方面讲几个例子。


首先,关于空间站系统总体方案,我们是先顶层设计再分工。首先进行了十个专业的功能设计,包括结构密封承载以及能源、热控、信息、载人环境等多学科。十个顶层功能先行设计,系统地确定功能和性能指标体系,然后再向下分解指标体系,再确定各个舱段的任务、功能和指标,逐级向下分解,最后在确定各分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大系统的接口。只有这样自顶向下的设计才能确保我们总体方案是最优的。


再一个就是功能级的系统重构。这个大家都知道,空间站是多舱段进行对接的,包括来访的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我们每对接一个舱段,就要实现“1+1=1”,成为一个整体,“1+N”,N个舱段对接还要等于1,由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统一控制整个组合体,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调配。从系统层面来讲,各个舱段的功能是互补的,空间站系统整体的功能远远大于各个舱段功能的简单相加,实现了“1+1>2”的功效,这样就大幅提升了空间站系统的健壮性。这是总体设计的一个特点。


另外,谈到创新,我想提到大型空间机械臂。大家知道,如果要支持航天员在空间站外表面全覆盖,那么需要一个70米长的臂杆。不光研制难度大,研制出来要发射上去,难度更大。我们的设计师创新性地采用仿生原理,大家知道一种昆虫,头可以变尾,尾可以变头,交替爬行。我们设计了一个十米长臂杆、7个自由度机械臂,实现了空间站外表面的爬行,这是中国设计师的独创。


再比如,关键核心元器件问题。我们提前十年布局,识别了可能会影响空间站研制的核心关键元器件,识别了它的风险,提前启动研制。我们组织了九大类核心元器件的攻关,这种攻关采取了特殊方式:研发和工程验证同步进行,边研发边验证。最后在两年之内,我们完成了验证和研发,在国外禁运前,我们完成了核心元器件所有的试验工作和研制工作。这样做,使我们规避了元器件“卡脖子”的风险问题,我们的核心元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通过这几个例子,我的最大感悟是空间站系统是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坚持系统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的一次工程实践。实践证明了,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受制于人。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京ICP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