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测间,卫星综合测试设计师们正在通过全新升级的软件进行卫星测试工作。“以前大约需要3个人做的工作,现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1个人就可以完成。”来自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的一名青年设计师兴奋地介绍。
这样的变化源于人工智能在卫星测试中的应用。面对严峻的形势任务,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以下简称遥感部)持续落实集团公司数字化建设要求,深入思考并推动“何以五院、承载五院、未来五院”建设,紧跟五院“空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CAST+AI·R)专项行动”工作部署,积极拥抱新技术,在多型号密集测试的任务背景下,以卫星综合测试为切入口,大胆尝试、深入论证,持续探索AI赋能卫星测试应用方向。
今年是攻坚决胜“十四五”的关键之年,遥感部面临着多任务并行的严峻挑战。在型号任务时间紧、数量多的形势下,依靠传统模式难以应对繁重的任务,必须打破思维定势,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探索更为高效的研制模式。
面对高密度型号任务带来的多型号并行电测的挑战,遥感部探索通过AI技术应用来提高测试效率。来自遥感部测试与试验中心的一批“95后”年轻人成为了AI赋能综合测试的先锋队。“我们充分给予年轻人敢想敢干的空间,针对当前形势任务亟需的测试效率提升,让年轻人大胆尝试,运用AI技术开发、升级新的工具,代替部分测试环节中人工重复性劳动。”遥感部人工智能工作组负责人员介绍,“同时,我们也将AI赋能综合测试作为突破口,为将来更好地探索AI赋能科研生产新模式奠定基础。”
遥感部从利用AI解放生产力、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以及智能知识问答三方面入手,让AI融入综合测试的设计、实施与评估全流程。
AI赋能综合测试首先体现在解放生产力。“在测试工作中,有一些工作是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比如测试页面的搭建、热响应测试等,以往需要人工花费两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可以通过软件自动完成。”青年设计师指着新开发的测试页面生成助手介绍,“如今利用AI的能力,只需输入‘搭建测试页面’的指令,约10分钟测试页面就自动生成了。”热响应智能测试工具也具备输入型号名称即可一键开始测试的功能,目前已在型号中应用,设计师直接获取软件自主测试后生成的热响应测试报告,十分方便。
AI赋能综合测试更关键的突破是在数据分析方面。“以往测试软件多局限于判读单个参数的数值范围,如今我们根据应用需要,对判读工具进行了升级,植入AI大模型,让其具备了多参数联合判读、联合分析的能力,判读结果更加全面而精准。”负责软件开发的青年设计师介绍称,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测试软件不仅可以判断数据正确与否,还可以辅助开展更复杂的数据分析。此外,遥感部还基于AI大模型开发了基于总线监视软件,使其能够在整星测试结束后,基于整星测试数据自主分析卫星健康状况,同时还能提高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为设计师提供更多信息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AI还能够作为“智囊团”,为型号测试人员提供知识库支持。遥感部在年初完成AI大模型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AI对话应用“测试助手小T”,使其在深度学习《测试安全一百三十条》《基于测试项目的风险清单》等相关文件后,能够实现型号测试风险问答。“比如设计师输入‘型号载荷分系统测试都需要注意什么?’,软件随即会全面地列出注意事项和主要风险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新员工全面识别风险,还能节省老员工一对一指导的时间,更加高效。”
在持续探索AI赋能综合测试的过程中,遥感部也在广泛拓展交流圈,主动推动AI技术与航天系统工程深度融合发展。
一方面,聚焦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困点难点,遥感部与多家人工智能应用优势企业的专家开展技术交流,通过“带着问题学”打通AI赋能测试的技术堵点。
另一方面,遥感部深度参与并承办五院第五期“CAST+AI·R”技术沙龙,开展“智能辅助整星综合测试”专题交流,邀请院外人工智能领域优势企业的专家阐述了AI的前沿技术发展与实践应用,遥感部青年设计师也基于实践分享了AI技术赋能航天器测试的思考与探索,与院内多家兄弟单位测试指挥、型号设计师们相互交流启发,加深对AI在型号测试中应用的理解与思考。
从人工判读到机器分析,AI正在推动着卫星综合测试技术的跃迁,也在提高研制效率,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面向未来,遥感部将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第九次工作会、五院2024年战略管理委员会会议部署要求,持续探索更多AI赋能科研生产的应用方向,推动AI融入整星研制流程,更好地为航天事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