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推动五院“共同精神家园”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坚持政治统领、强化忠诚担当,守正创新、奋发有为,院官微开设“家园故事”专栏,聚焦身边人、身边事,深度挖掘可信、可感、可学、可比的家园故事,展现五院人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的奋斗身姿。今天分享五院508所神舟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团队团结一致、集智攻关,确保每艘神舟飞船安全返回的故事。
安静有序的飞控大厅里,不时传来“神舟十六号报告,状态正常,完毕!”“北京明白!”的声音,执行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任务的飞控人员早早地就坐在了监视返回舱的工位,小心翼翼地为第二天早上飞船返回做着准备。想到研制过程中经历的一幕幕,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人员包进进一直若有所思地盯着监控数据和画面,不敢有丝毫松懈。别人在工作的间隙都能抽空短暂地眯一会儿,而她却是这样坚持一整夜。虽然研制团队在研制过程中已经把遇到的“拦路虎”一一解决,但她还是最紧张、最担心的那一个。虽然常常能听到“神舟都这么成熟了,没啥难的”“抱着前人栽下的大树”这样的声音,但她和研制团队从未因此停下前行的步伐,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和箭在弦上的紧迫形势下,如今接过“接力棒”的他们能够守住这份成功有多难。
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为保障所有产品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高效发挥作用,神舟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团队团结一致、集智攻关、严上加严,守好神舟载人飞船的技术底线、质量底线和生命底线,确保每艘神舟飞船安全返回。
为了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可靠、万无一失,负责电子学产品的白先民在产品投产前加紧做好元器件订货工作,张罗各单机设计师们商量工作安排,协同组内“多线”作战,从元器件调研、元器件接口及性能对比、元器件测试试验、PCB板测试、整机测试试验等各个方面逐级展开,力争在不影响产品交付任务主线的前提下,把各项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但当大家终于熬到单机测试阶段,开始信心满满地测试时,却发现作为控制子系统“大脑”的程序控制器信号脉宽变小了,与以往成功包络相比超出了零点几秒。“怎么会这样呢?”,单机设计师刘海烨一脸茫然,“元器件级测试和PCB板测试的时候都没问题呀!”站在一旁的白先民一直盯着测试屏幕思考了良久,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镇定自若地对刘海烨说:“现在问题暴露出来是件好事,总比快发射了才发现要好,咱们尽快对所有元器件再仔细排查一下,还有时间。”
同步对多个元器件进行排查需要很多的人力,他们只能请组内人员帮忙,齐心协力,不间断地在高温、低温、常温不同环境试验条件下测试元器件的指标性能,摸索差异性,一旦发现可能的问题,再开展第二轮温度循环试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分析。就这样从白天到黑夜,他们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最终定位到其中的一个元器件,同时邀请电子学专家对该元器件性能参数的可控性、影响性进行逐条分析,直到彻底确认对程序控制器整机及控制子系统无影响才放心。
一次神舟任务中,新上任的90后降落伞设计师隋蓉挑起了寻找新国产伞绳材料这一重任。对于交到她手上的五个国产厂家的原材料,如何与原有材料对标,如何选型,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她首先要将国产原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而要从五个厂家中定位到一家,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材料的强度虽高,但是针对降落伞使用工况,新材料是否存在风险?新材料性能如何评估?原有工艺参数是否适应新材料?国产原材料弹性系数偏大对伞绳是否有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
时间紧迫,隋蓉一刻也不敢放松,马不停蹄地做了大量试件,开始了为期180天的高低温贮存试验、上百次的动态冲击试验和几十次的开伞风洞试验。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略带腼腆的她总能侃侃而谈,言语中满是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和热爱。当国产原材料制成的伞绳经过最后一项空投试验验证时,隋蓉也向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