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0名个人、20个集体“2024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4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
本期刊登的是2024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余晓川。
为中国空间站 搭建“太空天路”的人 作为飞行器测控通信领域技术专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余晓川先后参与了天链一号、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鹊桥二号等任务的研制工作。几十年来,他始终以“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天基测控通信从无到有、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跨越,为我国测控通信技术领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十余载寻天路 回首遥看一千河 2003年,天链一号卫星立项,这是我国首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捕获跟踪是中继卫星的一项关键技术,从系统方案到各个分机的研制、再到地面试验验证系统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关键时刻,余晓川勇挑重担。在充分调研国内外中继卫星方案的基础上,他选择了研制难度最大但整体性能最优的方案,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完整的有关理论体系,并搭建了专用的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对相关性能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 余晓川还同时参与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中继终端研制任务。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号与天链一号中继卫星完成了“太空握手”,这是我国天基测控技术的首次在轨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掌握天基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天基测控的新时代。 从2013年开始,余晓川担任所在单位载人航天任务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单位的载人航天任务相关研制工作。他针对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规划系统型谱,研制以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为代表的三代中继终端,为载人航天器提供稳定可靠的测控通信链路。 为了解决载人飞船的一项重要难题,余晓川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带领团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证更改方案,开展试验验证。团队首次成功解决了载人航天任务在轨的一大难题,为神舟十一号飞船在轨运行及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搭建“太空天路”,实现远程操控,听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这条“天路”不仅需要跨越近4万公里,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快速搭建完成,而且要确保系统全程稳定运行,复杂性可想而知。 为了载人航天工程各航天器中继终端与中继卫星组成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圆满实现“远程驾驶”,余晓川和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敢叫太空通天路 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3年,余晓川承担鹊桥二号中继通信载荷及测控分系统研制任务。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中继星对月稳定的通信链路,有效保障了鹊桥二号中继星从升空前到在轨运行全阶段重要数据信号的传送,助力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探月工程四期任务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承担的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余晓川主动担当,一直抱有乐观的心态。 有一次,他参与的产品在参加发射场试验时,结果不太理想。正准备吃午饭的他一直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刚要拿起筷子,他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于是立刻起身回办公室并向领导报告新发现。一周后,余晓川提出的方案圆满地解决了试验中出现的问题。 永葆初心再追梦 雄关漫道从头越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余晓川深知这句话的分量,因此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将“严慎细实”的作风贯穿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不论是联试试验现场,还是在关键单机调试、试验中,人们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总是和大家一起仔细核对各项实验数据和过程记录,对出现的任何一个细小疑点从不放过。 工作中,他常常以身示范,即使在研制最困难的时候,仍会乐观地鼓舞团队,与大家一起顽强奋战、解决困难。这种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感染了整个队伍,让大家自发地拧成了一股绳,从不懈怠。 在数年如一日的奋斗中,余晓川与团队一起严慎细实、精益求精地保障了数十次发射任务,为航天重大工程圆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和团队先后荣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群体”等荣誉。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余晓川步履不停,将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